东方文化之旅第九站-武隆•天坑地缝
2016-07-07
2016春夏 · 杨帆 ·【一眼万年】
“见天坑地缝,触景皆有佳思,而起超绝之想;
遇石涧流泉,而心机顿忘。
若到自然中,吸其灵气,保真本性。
站在这里,入地 300 多米,仰望头顶那片天空,空气中流动着亿万年前的沧海桑田。也许,只有流淌的小溪才知道曾经的裂变,只有那恬淡的清风才见证着所有的故事。
重庆武隆“天坑地缝”,一个南中国西部连绵群山之中的“地眼”,一个刻度在历史天空下的巨大地下溶洞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超然出世,而武隆天坑早已融合在现代时空中了。当百米观光电梯,将我们送入坑底,我依然有一念万年的穿越感。站在时间之河里,沿着梯步上下起伏的前行,这里悬崖万丈、壁立千仞,飞泉流水,一派神秘、静幽的原始风貌。人行其中,恍似坐井观天。“三桥夹两坑”是此地最为壮观、最为奇特的地貌,让“天生三桥”得以称奇天下。移步换景,坑与坑以桥洞相连,桥与桥以坑隔望,大自然的完美组合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奇观。
重庆武隆“天坑地缝”,一个南中国西部连绵群山之中的“地眼”,一个刻度在历史天空下的巨大地下溶洞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超然出世,而武隆天坑早已融合在现代时空中了。当百米观光电梯,将我们送入坑底,我依然有一念万年的穿越感。站在时间之河里,沿着梯步上下起伏的前行,这里悬崖万丈、壁立千仞,飞泉流水,一派神秘、静幽的原始风貌。人行其中,恍似坐井观天。“三桥夹两坑”是此地最为壮观、最为奇特的地貌,让“天生三桥”得以称奇天下。移步换景,坑与坑以桥洞相连,桥与桥以坑隔望,大自然的完美组合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奇观。
穿过天桥底部,视线豁然开朗,一座唐代木制建筑映入眼帘,【天福官驿】久负盛名,始建于公元 619 年,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传递信息的重要驿馆,后毁于兵灾。现今的建筑为拍电影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时搭建的,这座万丈深渊之下的中式建筑,青瓦灰墙,翅角飞檐,在萧煞寒冬中,有空山寂寥之感。站在古官驿前,它似曾相识,幽然深远,怎会出现在这里,令我惊奇。恍惚间,耳边响起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“身边云山那畔行,北风吹断马嘶声。”这里曾有过多少离人过客的长叹牵挂,令我心生悲凉。
天龙桥、青龙桥、黑龙桥,三桥均以“龙”命名,龙因“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”龙的祥瑞成了中国人强大的精神象征。三“龙桥”,诠释了自然石桥的壮阔宏伟之势,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。
穿过黑龙桥,沿着溪流行走,不远处有一湖泊,如一块绿色的翡翠,镶嵌在山间峡谷中,又像一位静静地少女。“寒潭渡鹤影,冷月葬花魂”,心念如此,静极即动,动极生静。此刻,所有关于时光和空间的对话,都不及一个静字,静即虚,虚即悟。
宇宙万有,一个念头,一座废墟,一方深谷亦复如是,这里经历了上亿万年的风风雨雨,鲜为人知,如今竟成大美。万年前的海底世界,如今真实地出现在眼前,好似依然可见潮来潮去,好似曾经的海底生物依然穿梭在我们的头顶。只不过,这一切都成了故道白云,清风明月,凭人追想,在自然面前,人类只是匆匆过客……
想起去年 7 月,刚刚攀上 4500 多米海拔的高原佛国【色达】,现在又深入地下 300 米,可谓上天入地,阴阳合道,感慨系之。不知不觉间【吉祥斋】文化之旅,已走过了九个地方,由不可思议的缘分牵引,仿佛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记忆。
冬日破晓,寒风晨光中,我们一行 20 人,80 套新装,在 6 摄氏度低温下,开始了紧张有序地拍摄。在历史的天空下,穿行于荒烟蔓草间,阳光时而明亮,时而隐晦,如万古红尘起伏,当我的这一季新作,一件件静静如幽兰绽放于深山中,不为无人而不香,仿佛似前生的约定……
黄昏时分,工作即将结束,坐在高高的岩石上,思量青山依旧在,再一次感怀:世有生灭,道无生灭,物有变异,道无变异。每一次的出行都是一场修行。这里留下了我们寒冷的身影,这里也留下了我们欢快的笑声。
一眼望去,竟是亿万年。这凝固的虚空诠释着造化之谜和通天彻地的神境,包容着尘世的无数惊叹。
空寂的山谷,却给了我们那么不凡的鼓舞,未来不可知悉,唯珍重一片花,一滴雨,惜取现今,方得大道玄妙。
杨帆於乙未年深冬